扬子晚报网2月10日讯(通讯员 张凤春 记者 万凌云)2月9日,我省特级教师、省名师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语文老师王益民,回到老家安徽省南陵县许镇镇,为20多年前学生重上朱自清的散文名篇《背影》,体味父爱、亲情。

这天正是农历正月初五,雪后春寒料峭,却阻挡不了这一场年前就已定下的温暖的约会。9日上午十点,南陵县华林初中的九(1)班教室里有一班“特殊”的学生,他们40岁左右,也有更年长一些的,其中有企业老总,有公务员,有教师,也有普通员工。他们集中在这儿,为的是再一次聆听自己初中时期语文王老师的一节课——《背影》、

王益民老师和自己当年的学生一起回忆了《背影》的点滴,从文本细读的角度,再次体会父爱的细腻和不计嫌隙,以及一份执着。
“1917年浦口送别,为什么8年后,1925年才写《背影》?1925年写完《背影》,为什么父亲1928年才看到?这11年到底发生了什么?”一连三问后师生对话,一起体会了中国式父子关系一般都要经历的“爱、对抗、和解”这样一个过程。
穿越历史,学生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少年的影子和当初的懵懂,更从朱氏父子艰难的对话中悟出人世的伦理:“此情可待成追忆,只是当时已惘然。”
王益民还特意安排了几位学生拍摄了自己父亲的背影,并现场一一解读了对自己父亲“背影”的感受。他们觉得父亲都已不再那么挺拔,平时为家中操劳过多,自己应该多关爱他,让他快乐幸福,千万不能陷入那种“亲欲养而不在”的悲苦境界。
60分钟的课很快结束了,学生为王老师献上了鲜花,并用热烈的掌声与热情的拥抱,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。人到中年,回望当初,眼观亲情,今天又是人生重要的新一课。
荀银莲同学说:“王老师,您的课,一如既往的风趣,但却让我几度哽咽,这是二十几年前那个小毛丫头无法体会的!不养儿不知父母恩,不惑之年的我,在和叛逆期的娃斗智斗勇中,早已深刻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和无私。再一次听您上《背影》这一课,给我最大的感触是,当我们把全部的爱给孩子的同时,也记得预留一些时间给我们年迈的父母,陪他们慢慢变老。”